本文件按照GB/T1.1-2020《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: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(guī)則》的規(guī)定起草。
本文件是“環(huán)境試驗箱技術條件”系列標準之一,該系列由以下文件組成:
——GB/T10586—2006濕熱試驗箱技術條件;
——GB/T10587—2006鹽霧試驗箱技術條件;
——GB/T10588—2006長霉試驗箱技術條件;
——GB/T10589—2008低溫試驗箱技術條件;
——GB/T10590—2006高低溫/低氣壓試驗箱技術條件;
——GB/T10591—2006高溫/低氣壓試驗箱技術條件;
——GB/T10592—2023高低溫試驗箱技術條件;
——GB/T11158—2008高溫試驗箱技術條件;
——GB/T11159—2010低氣壓試驗箱技術條件。
本文件代替GB/T10592-2008《高低溫試驗箱技術條件》,與GB/T10592-2008相比,除結構調整和編輯性改動外,主要技術變化如下:
a)增加了“溫度沖擊試驗”(見第1章);
b)刪除了“實際溫度”(見2008年版的3.3)、“溫度梯度”(見2008年版的3.7)、“工作空間的溫度偏差”(見2008年版的3.9)的術語及定義,更改了“溫度波動度”的定義(見3.8,2008年版的3.5),將“極限溫度”(見2008年版的3.10)更改為“溫度極值”(見3.5)、將“溫度變化速率”(見2008年版的3.8)分為“平均溫度變化速率”(見3.11)和“線性溫度變化速率”(見3.13),增加了“溫度偏差”(見3.7)、“溫度均勻度”(見3.9)、“溫度指示誤差”(見3.10)、“全程平均溫度變化速率”(見3.12)、“全程線性溫度變化速率”(見3.14)、“升降溫時間”(見3.15)、“溫度恢復時間”(見3.16)、“溫度過沖”(見3.17)、“溫度過沖量”(見3.18)、“溫度過沖恢復時間”(見3.19)、“溫度變化試驗剖面”(見3.20)的術語及定義;
c)更改了“表1試驗箱性能項目及要求”(見4.1,2008年版的表1),刪除了“溫度梯度”(見2008年版的表1序號3)、“工作室內(nèi)壁溫度與工作空間溫度之差”(見2008年版的表1序號5),增加了“溫度偏差”“溫度均勻度”“溫度指示誤差”“全程平均溫度變化速率”“全程線性溫度變化速率”“升降溫時間”“溫度恢復時間”“溫度過沖量”“溫度過沖恢復時間”等項目及要求(見4.1表1),增加了試驗箱內(nèi)箱尺寸(見4.2.15)、試驗箱內(nèi)箱容積的要求(見4.2.16),增加了電磁兼容(EMC)安全要求(見4.3.4)及制冷劑的環(huán)保要求(見4.3.8);
d)將“使用條件”(見2008年版的第4章)更改為“使用和安裝條件”(見第5章),更改了供水條件(見5.1.3,2008年版的4.3),增加了安裝條件(見5.2);
e)增加了“聲級計”(見6.4)、“絕緣電阻測試儀”(見6.5)、“耐壓測試儀”(見6.6)、“電磁兼容(EMC)測試儀”(見6.7)、“秒表”(見6.8)、“鋼卷尺”(見6.9)及儀器的要求;
f)更改了檢驗條件(見7.1,2008年版的6.2),細分了“溫度變化速率”的檢驗方法,增加了“全程平均溫度變化速率檢驗”(見7.7),增加了2min、3min、4min線性溫度變化速率(見7.8.1),增加了“全程線性溫度變化速率檢驗”(見7.9),增加了“溫度指示誤差”(見7.5)、“升降溫時間”(見7.10)、“溫度恢復時間”(見7.11)、“溫度過沖量”(見7.12)、“溫度過沖恢復時間”(見7.13)的檢驗方法,“風速檢驗分為單點測量及多點測量”(見7.14,2008年版的6.6),噪聲檢驗分為單點測量及多點測量(見7.15,2008年版的6.11),增加了“試驗箱內(nèi)箱尺寸檢驗”(見7.19)、“試驗箱內(nèi)箱容積檢驗”(見7.20)、“電磁兼容(EMC)試驗”(見7.21.4);
g)更改了“表4檢驗項目及技術要求與檢驗方法”(見9.1表4,2008年版的7.2表2);
h)將“標志、包裝、貯存”(見2008年版的第8章)更改為“標志、使用說明書”(見第9章)和“包裝、運輸、貯存”(見第10章),增加了“使用說明書”(見9.2)和“運輸”(見10.2)的要求。
請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內(nèi)容可能涉及專利。
本文件的發(fā)布機構不承擔識別專利的責任。
本文件由中國機械工業(yè)聯(lián)合會提出。
本文件由全國實驗室儀器及設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(SAC/TC526)歸口。
本文件起草單位:廣州五所環(huán)境儀器有限公司、機械工業(yè)儀器儀表綜合技術經(jīng)濟研究所、工業(yè)和信息化部電子第五研究所、江蘇拓米洛環(huán)境試驗設備有限公司、杭州雪中炭恒溫技術有限公司、上海市計量測試技術研究院、廣東產(chǎn)品質量監(jiān)督檢驗研究院、安徽省計量科學研究院、中科賽凌(北京)科技有限公司、上海愛斯佩克環(huán)境設備有限公司、華測檢測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、湖南省計量檢測研究院、無錫索亞特試驗設備有限公司、東莞市升微機電設備科技有限公司、寧波市計量測試研究院(寧波新材料檢驗檢測中心)、廣州能源檢測研究院、益陽市計量測試檢定所、衡陽市計量測試中心、重慶阿泰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杭州沃鐳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國計量大學。
本文件主要起草人:謝晨浩、張桂玲、王凱、徐月明、江志煒、張艷軍、謝凱鋒、凌彥萃、唐力華、黃利君、劉加永、馮華、王美軍、蔡金、鄒軼、熊知明、周中明、曾祥明、王佩君、劉宜仔、喻旭東、羅雄峰、謝紹軍、郭斌、施子誠、黃宇。
本文件及其所代替文件的歷次版本發(fā)布情況為:
—-1989年首次發(fā)布為GB/T10592-1989;
——2008年第一次修訂;
——本次為第二次修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