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B/T12706《額定電壓1kV(U=1.2kV)到35kV(U=40.5kV)擠包絕緣電力電纜及附件》分為4個部分:
——第1部分:額定電壓1kV(Um=1.2kV)和3kV(Um=3.6kV)電纜;
——第2部分:額定電壓6kV(Um=7.2kV)到30kV(Um=36kV)電纜;
——第3部分:額定電壓35kV(Um=40.5kV)電纜;
——第4部分:額定電壓6kV(Um=7.2kV)到35kV(Um=40.5kV)電纜附件試驗要求。本部分為GB/T12706的第3部分。
本部分代替GB/T12706.3-2008《額定電壓1kV(Um=1.2kV)到35kV(Um=40.5kV)擠包絕緣電力電纜及附件第3部分:額定電壓35kV(Um=40.5kV)電纜》。
本部分與GB/T12706.3-2008相比,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:
——增加了ST:無鹵混合護套料(見第1章和表4);
——刪除了ST1和ST護套材料(見表4、表16、表18、表19和表20,2008年版的表4、表13、表15、表16和表17);
——刪除了第1種銅導體(見第5章,2008年版的第5章);
——增加了對無鹵低煙阻燃電纜絕緣、內襯層和填充、隔離套和外護套的要求(見6.1、8.2.2、13.3.3、14.2和表5);
——增加了可剝離型絕緣屏蔽(見7.3);
——修改了內襯層和填充的技術要求(見8.2,2008年版的8.1);
——修改了鉛套的標稱厚度計算公式(見第12章,2008年版的12.1);
——修改了鎧裝材料的規(guī)定(見13.2,2008年版的13.2);
——增加了粗圓金屬絲直徑的規(guī)定以及鎧裝下隔離套或內襯層標稱厚度規(guī)定(見13.4和表8、13.6);
——修改了外護套厚度的規(guī)定(見14.3,2008年版的14.3);
——增加了試驗中電纜導體溫度的確定方法(見15.4);
——增加了有半導電層外護套的耐壓試驗(見16.1和16.5);
——修改了對非金屬護套厚度的要求(見17.5.3和19.3,2008年版的17.5.3和19.2);
——增加了包帶搭蓋率和間隙率的測量要求(見17.11);
——修改了彎曲試驗圓柱體直徑的規(guī)定(見18.5,2008年版的18.1.3);
——增加了ST:無鹵護套混合料的機械性能、高溫壓力、低溫性能、燃燒性能和吸水性能試驗(見19.5、19.6、19.9、19.15和19.24);
——修改了電纜不延燃試驗(見19.15,2008年版的19.14);
——修改了黑色聚乙烯護套碳黑含量測試的適用對象(見19.16,2008年版的19.15);——增加了ST:無鹵護套混合料的機械性能和特殊性能試驗方法和要求(見表18和表21);——修改了同心導體和金屬屏蔽使直徑增加數值的規(guī)定(見表A.2,2008年版的表A.2);——增加了規(guī)定值的修約規(guī)則(見B.3);
——增加了聚烯烴外護套代號(見G.1.1);
——增加了阻燃電纜的產品表示方法(見G.1.3);
——增加了成品電纜交貨長度和標志要求(見G.2.2和G.2.3);
——增加了無鹵阻燃護套電纜安裝時環(huán)境溫度推薦(見G.3.1)。
本部分由中國電器工業(yè)協(xié)會提出。本部分由全國電線電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(SAC/TC213)歸口。
本部分起草單位:上海電纜研究所有限公司、上海國纜檢測中心有限公司、中天科技海纜有限公司、遠東電纜有限公司、揚州曙光電纜股份有限公司、江蘇上上電纜集團有限公司、寶勝科技創(chuàng)新股份有限公司、江蘇亨通電力電纜有限公司、浙江萬馬股份有限公司、青島漢纜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、杭州電纜股份有限公司、無錫江南電纜有限公司、金杯電工股份有限公司、廣州南洋電纜有限公司、上海華普電纜有限公司、寧波球冠電纜股份有限公司、昆明電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、杭州華新電力線纜有限公司、上海飛航電線電纜有限公司、福建南平太陽電纜股份有限公司、鄭州華力電纜有限公司、樂星紅旗電纜(湖北)有限公司、海南威特電氣集團有限公司、蘭州眾邦電線電纜集團有限公司、上海浦東電線電纜(集團)有限公司、山東泰開電纜有限公司。
本部分主要起草人:孫建生、范玉軍、謝書鴻、汪傳斌、梁國華、李斌、房權生、管新元、劉煥新、王野、趙鵬、滕兆豐、馬壯、陽文鋒、王志輝、周雁、溫尚海、習有建、郭海軍、胡少中、范德發(fā)、馮西平、王柏譯、黎駒、魏永乾、陳偉、李忠、夏俊峰、王子強、杜青。
本部分所代替標準的歷次版本發(fā)布情況為:—-GB 12706.3-1991、GB/T 12706.3-2002、GB/T 12706.3-2008;—-GB 12706.1-1991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