硬度試驗是機械性能試驗中zui簡單易行的一種試驗方法。為了能用硬度試驗代替某些機械性能試驗,生產(chǎn)上需要一個比較準確的硬度和強度的換算關(guān)系。
1.里氏硬度計(Dietmar Leeb)
里氏硬度是根據(jù)的里氏硬度測試原理利用的微處理器技術(shù)設計而成。
2.布氏硬度(HB)以一定的載荷(一般3000kg)把一定大?。ㄖ睆揭话銥?0mm)的淬硬鋼球壓入材料表面,保持一段時間,去載后,負荷與其壓痕面積之比值,即為布氏硬度值(HB),單位為公斤力/mm2 (N/mm2)。
3.洛氏硬度計
(HR)當HB>450或者試樣過小時,不能采用布氏硬度試驗而改用洛氏硬度計量。它是用一個頂角120°的金剛石圓錐體或直徑為1.59、3.18mm的鋼球,在一定載荷下壓入被測材料表面,由壓痕的深度求出材料的硬度。根據(jù)試驗材料硬度的不同,分三種不同的情況
HRA:是采用60kg載荷和鉆石錐壓入器求得的硬度,用于硬度極高的材料(如硬質(zhì)合金等)。
HRB:是采用100kg載荷和直徑1.58mm淬硬的鋼球,求得的硬度,用于硬度較低的材料(如退火鋼、鑄鐵等)。
HRC:是采用150kg載荷和鉆石錐壓入器求得的硬度,用于硬度很高的材料(如淬火鋼等)。
4. 維氏硬度(HV)
以120kg以內(nèi)的載荷和頂角為136°的金剛石方形錐壓入器壓入材料表面,用載荷值除以材料壓痕凹坑的表面積,即為維氏硬度值(HV)。
5 努氏硬度(HK)
適用于高硬度材料的硬度測試(一般HV1000硬度以上的硬度測量)。
6.還有肖氏硬度計
7.韋氏硬度計(HW)
適用于鋁合金類產(chǎn)品的韋氏硬度值測量。
8 石膏硬度計
適用于建筑石膏硬度測量,將鋼球置于試件上,測量在固定荷載作用下球痕的深度,經(jīng)計算得出試件的石膏硬度。
以上硬度只是常用的幾種,另外還有肖氏(HS)硬度、邵氏(HS)硬度、巴氏硬度、摩氏硬度等。實踐證明,金屬材料的各種硬度值之間,硬度值與強度值之間具有近似的相應關(guān)系。因為硬度值是由起始塑性變形抗力和繼續(xù)塑性變形抗力決定的,材料的強度越高,塑性變形抗力越高,硬度值也就越高。
硬度是材料力學性能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,和強度一樣,它們其實都是在考量材料受力與變形之間的關(guān)系。因此,傳統(tǒng)的硬度測量手段,或者說,試驗方法,都是與力值(也就是負荷)直接相關(guān)的,比如,常見的布、洛、維硬度計,包括韋伯斯特硬度計、巴氏硬度計,都是直接將力加載在材料表面,然后觀察變形,只不過,有的關(guān)注的是水平方向的變形(布氏)、有的關(guān)注的是深度方向的變形(洛氏)、有的給予綜合考慮(維氏)。當然,隨著機電技術(shù)和光學技術(shù)的發(fā)展,以及為了應用的方便,于是又出現(xiàn)了電機加載、CCD觀察壓痕等等形式。
但是,萬變不離其宗,馬甲再怎么換,這些傳統(tǒng)的試驗方式其實質(zhì)還是一樣,輔助技術(shù)的出現(xiàn),并不代表著這些試驗方法變得更先進了,而它們(布絡維)的換算關(guān)系也仍然是基于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。
里氏硬度計則是完全不同的試驗方法,它不再是直接的力與變形的關(guān)系,實際上,借助的是動量守恒原理。質(zhì)量一定的一個球頭,以已知的初始速度撞擊材料表面,獲得一個反彈速度,人們用這兩個速度之比來表征硬度。這里,有個隱含的前提,即,被測材料的質(zhì)量相對于球頭來講,應該要足夠大,而且微觀上講,不能因撞擊產(chǎn)生振動。所以,里氏在測量小工件、薄工件(包括薄壁管)是不合適的。
大家可能覺得奇怪,不是要講超聲波硬度計嗎?怎么扯那么遠?我繞這一大圈的目的,是想幫助大家理解(或者說建立)一個概念:不同的試驗方法之間,不存在誰更高級、誰更準確、誰更先進的問題,核心在于,針對具體應用,要關(guān)注其合理性與適用性。
從前面繞的那一大圈,我們可以知道,傳統(tǒng)的方式是直接加力、然后觀察壓痕。除了洛氏是看壓痕深度之外,布氏值和維氏值其實是力值F和壓痕面積d2的關(guān)系。這一點,務請記牢,后面對于你理解超聲硬度計的合理性非常有幫助。
探頭中間是一根振動棒,振動棒的下端是一個維氏壓頭。開機時,振動棒產(chǎn)生超聲振動,當然,這個振動你肉眼是觀察不到的,但是,可以被固定在振動棒上的一組壓電晶片感應到,并由此計算出一個振動頻率。 這時候,讓我們展開想象,把這根振動棒看做是一根彈簧,不斷地被壓縮、然后松開,也就是說,以一個固定的頻率震蕩著。
當我們把這樣一根“彈簧”的尖端,就是那個維氏壓頭,緊緊地壓進材料表面,會出現(xiàn)什么情況呢?我們知道,材料有彈性模量,微觀上,振動棒這個“彈簧”就會把震蕩傳遞給材料的微觀晶粒,于是這些晶粒也開始震蕩,你同樣可以想象,這是又一根“彈簧”在震蕩。
剛開始,這兩根“彈簧”的震蕩頻率并不相同,但逐漸地,它們會趨于同步,也就是說兩根彈簧”連在一起后,會產(chǎn)生共振,(當然,這個“逐漸地”的過程很快,也就一兩秒鐘的事),于是,振動棒上的另一組壓電晶片監(jiān)測到了這個共振的頻率,這樣,振動棒初始的頻率和共振后的頻率的變化量也就可以被計算出來了。
我們又知道,材料硬度越高,受力后的壓痕面積越小,硬度越低,壓痕面積就越大。這時,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公式: 式中,△f代表頻率變化量,Eeff代表彈性模量,A代表壓痕面積?!鱢=(Eeff,A),這個公式表示,△f與Eeff和A存在可計算的比例關(guān)系。而在前面講過,硬度值其實也是與力F和壓痕面積A存在可計算的比例關(guān)系,也就是圖中的HV=F/A。
維氏機產(chǎn)生的壓痕本來就很小,而壓痕邊緣的判定是由人來觀察的,難免出現(xiàn)錯誤。而振動棒的壓痕就更小,但頻率卻可以借由電路的計算精確得到,于是,如果我們知道某種材料的彈性模量,又測得了頻率,那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換算關(guān)系用△f與Eeff來表示A、而不用去測量壓痕直徑。
這樣,如果力值事先設定(振動棒壓緊到材料表面,靠的就是壓緊彈簧——這是真的彈簧,而彈簧的壓緊力是可以事先設定的,這就是超聲波探頭有不同型號的緣故,其型號的不同,就是取決于彈簧壓緊力,有10N、20N,等等),那么,硬度值的公式完全可以轉(zhuǎn)化成:HV=F/(△f,Eeff),你看,根本不用費心去觀察壓痕了、也不用擔心“壓痕邊緣不清晰”所帶來的誤差了。
但是且慢,如果只是這樣的應用,還是顯示不出超聲測硬度的好處,因為,不同材料,其彈性模量必定有差異,你得先把彈性模量給測出來——除非你事先知道。 那么怎么辦?正確的應用應該是這樣的:一種材料,應事先做一個樣塊,先用臺式機打出值,然后,用超聲波硬度計也打一次值,根據(jù)臺式機打出的值,對超聲波硬度計進行標定,標定之后,只要是同種材料,就可以直接用超聲波硬度計打值了。
超聲波硬度計的原理
硬度是材料力學性能中很重要的一項指標,和強度一樣,它們其實都是在考量材料受力與變形之間的關(guān)系。因此,傳統(tǒng)的硬度測量手段,或者說,試驗方法,都是與力值(也就是負荷)直接相關(guān)的,比如,常見的布、洛、維硬度計,包括韋伯斯特硬度計、巴氏硬度計,都是直接將力加載在材料表面,然后觀察變形,只不過,有的關(guān)注的是水平方向的變形(布氏)、有的關(guān)注的是深度方向的變形(洛氏)、有的給予綜合考慮(維氏)。當然,隨著機電技術(shù)和光學技術(shù)的發(fā)展,以及為了應用的方便,于是又出現(xiàn)了電機加載、CCD觀察壓痕等等形式。 但是,萬變不離其宗,馬甲再怎么換,這些傳統(tǒng)的試驗方式其實質(zhì)還是一樣,輔助技術(shù)的出現(xiàn),并不代表著這些試驗方法變得更先進了,而它們(布絡維)的換算關(guān)系也仍然是基于統(tǒng)計數(shù)據(jù)。 里氏硬度計則是完全不同的試驗方法,它不再是直接的力與變形的關(guān)系,實際上,借助的是動量守恒原理。質(zhì)量一定的一個球頭,以已知的初始速度撞擊材料表面,獲得一個反彈速度,人們用這兩個速度之比來表征硬度。這里,有個隱含的前提,即,被測材料的質(zhì)量相對于球頭來講,應該要足夠大,而且微觀上講,不能因撞擊產(chǎn)生振動。所以,里氏在測量小工件、薄工件(包括薄壁管)是不合適的。 大家可能覺得奇怪,不是要講超聲波硬度計嗎?怎么扯那么遠?我繞這一大圈的目的,是想幫助大家理解(或者說建立)一個概念:不同的試驗方法之間,不存在誰更高級、誰更準確、誰更先進的問題,核心在于,針對具體應用,要關(guān)注其合理性與適用性。 從前面繞的那一大圈,我們可以知道,傳統(tǒng)的方式是直接加力、然后觀察壓痕。除了洛氏是看壓痕深度之外,布氏值和維氏值其實是力值F和壓痕面積d2的關(guān)系。這一點,務請記牢,后面對于你理解超聲硬度計的合理性非常有幫助。 探頭中間是一根振動棒,振動棒的下端是一個維氏壓頭。開機時,振動棒產(chǎn)生超聲振動,當然,這個振動你肉眼是觀察不到的,但是,可以被固定在振動棒上的一組壓電晶片感應到,并由此計算出一個振動頻率。 這時候,讓我們展開想象,把這根振動棒看做是一根彈簧,不斷地被壓縮、然后松開,也就是說,以一個固定的頻率震蕩著。 當我們把這樣一根“彈簧”的尖端,就是那個維氏壓頭,緊緊地壓進材料表面,會出現(xiàn)什么情況呢?我們知道,材料有彈性模量,微觀上,振動棒這個“彈簧”就會把震蕩傳遞給材料的微觀晶粒,于是這些晶粒也開始震蕩,你同樣可以想象,這是又一根“彈簧”在震蕩。 剛開始,這兩根“彈簧”的震蕩頻率并不相同,但逐漸地,它們會趨于同步,也就是說兩根彈簧”連在一起后,會產(chǎn)生共振,(當然,這個“逐漸地”的過程很快,也就一兩秒鐘的事),于是,振動棒上的另一組壓電晶片監(jiān)測到了這個共振的頻率,這樣,振動棒初始的頻率和共振后的頻率的變化量也就可以被計算出來了。 我們又知道,材料硬度越高,受力后的壓痕面積越小,硬度越低,壓痕面積就越大。這時,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公式: 式中,△f代表頻率變化量,Eeff代表彈性模量,A代表壓痕面積。△f=(Eeff,A),這個公式表示,△f與Eeff和A存在可計算的比例關(guān)系。而在前面講過,硬度值其實也是與力F和壓痕面積A存在可計算的比例關(guān)系,也就是圖中的HV=F/A。 維氏機產(chǎn)生的壓痕本來就很小,而壓痕邊緣的判定是由人來觀察的,難免出現(xiàn)錯誤。而振動棒的壓痕就更小,但頻率卻可以借由電路的計算精確得到,于是,如果我們知道某種材料的彈性模量,又測得了頻率,那我們完全可以借助換算關(guān)系用△f與Eeff來表示A、而不用去測量壓痕直徑。 這樣,如果力值事先設定(振動棒壓緊到材料表面,靠的就是壓緊彈簧——這是真的彈簧,而彈簧的壓緊力是可以事先設定的,這就是超聲波探頭有不同型號的緣故,其型號的不同,就是取決于彈簧壓緊力,有10N、20N,等等),那么,硬度值的公式完全可以轉(zhuǎn)化成:HV=F/(△f,Eeff),你看,根本不用費心去觀察壓痕了、也不用擔心“壓痕邊緣不清晰”所帶來的誤差了。 但是且慢,如果只是這樣的應用,還是顯示不出超聲測硬度的好處,因為,不同材料,其彈性模量必定有差異,你得先把彈性模量給測出來——除非你事先知道。 那么怎么辦?正確的應用應該是這樣的:一種材料,應事先做一個樣塊,先用臺式機打出值,然后,用超聲波硬度計也打一次值,根據(jù)臺式機打出的值,對超聲波硬度計進行標定,標定之后,只要是同種材料,就可以直接用超聲波硬度計打值了。
標簽: 超聲波硬度計 超聲波硬度計 超聲波硬度計的原理_超聲波硬度計